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,常常使得人们手足无措、熔炉无力,后果可想而知。如何在事前预判灾害,主动采取行动?极早期预警,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。
极早期预警是指采用新技术、新手段、新方法,对前沿领域、突发事件、特定行业的风险进行全面、动态、科学评估,构建包括观测、监测、预警、应对等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,及时发现并应对风险。它与传统的应急预警不同,旨在实现预防“大灾害”、缩小“小灾害”的范围。
中国在极早期预警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例如,针对地震、台风、暴雨等自然灾害,中央气象台、地震局、应急管理部等部门通过各自的监测网络和科学预测模型,得以向社会发布含有时间、强度、影响范围等具体预报要素的信息。在信息公开、灾害紧急应对、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在人类日益依赖科技的今天,极早期预警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展。例如,利用人工智能算法,对金融市场没有预警指标的黑天鹅事件进行预警;通过对场馆和竞赛各方数据的综合分析,预测奥运会赛事的赛程、结果、观众情绪等。这些实际应用都在往更准确、更及时、更全面的方向发展。
然而,极早期预警技术的落地还面临很多挑战。首先,多个部门的数据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,数据共享、协同初步;其次是逐步建立的技术体系,需要的大量时间和资金的投入;最后,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,也是防范永远不能松懈的一环。
因此,推动极早期预警技术的应用,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,还需要各领域的科研机构、技术人才和企业的积极参与。前沿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开发,将为人类掌握未来风险提供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