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灾害频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。因为过去的经验教训,灾防管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。预测灾害、减少损失,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应对灾害的最大期望。而作为预防灾难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极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。
极早期预警,顾名思义,就是在事故、自然灾害等灾难发生之前最早预警,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。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,发展了不同的极早期预警系统。例如:地震、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、台风、火灾、恐怖袭击等。
地震预警是目前最为普及的一个离线式的系统,它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地震卫星,以及在地球表面部署的高感应度传感器、激光干涉仪、位移杆、应变计等工具,判断地震波的运动状态,预警中心接到地震波信息后,会进行分析判断,然后根据判断的强度、范围等信息进行发布。
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的预警,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(GIS)和遥感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的。一些预警中心会收集和分析因地理位置、地形地貌产生的灾害,等到预警指数达到一定程度,再通过各种信息途径,发布预警信息,通知相关部门和居民尽早采取防范措施。
同时,一些地方政府配备了专门的台风预警提示系统,通过监控气象信息,分析气象趋势,推算风势、风速、风力、风向以及积雨量等状态数据,实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,引导有关政府、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做好防御工作。
对于火灾、爆炸等突发灾害,公安局和监管部门设有对应的防范、管理措施。一些企事业单位则会在公司内加强防火措施,制定灾备预案,并增加消防演练等。如遇突发事件,及时通知相应职能部门及时来处理,尽可能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总的来说,极早期预警是防灾减灾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政府各部门对灾害预测和预警的管理和防范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,但要想更好的减少灾害损失,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还有待提高。